方便下次访问!请记住:本站域名:xiao.fun
输入汉字查字典,比如输入“车非

车非姓的起源_姓人口排名和分布 车非的历史名人

车非姓的基本资料

“车非”字拼音:chē fēi,自『小开心查询(xiao.fun)』收录本姓氏,已经有133人次浏览。

车非姓全国人口不足千人,属稀有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0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在下图的“车非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进行查看分析。

车非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走势图根据北宋、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及1982年、1987年、1995年、2006年、2007年、2013年、2014年、2018年、2019年的车非姓的人口排名名次得出的走势图,的节点为当前时期未统计到车非姓排名。

车非姓网民地区分布和车非姓人口地区分布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车非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车非氏复姓是古老的鲜卑族姓氏,今已不再,皆改为汉字单姓车氏,融入车氏大家庭。车氏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九十一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十三位,人口约六十六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2%左右。

车非姓起源(来源)

车非姓车非姓起源一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车非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学家陈连庆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姓氏研究》中记载:“《魏书·官氏志》以外各书所载诸姓有车非氏,为南北朝时鲜卑代北复姓,进入中原后,皆改单姓车氏。”在《魏书·官氏志》中记载:“车裩氏,车非氏,均改为车氏。”北魏孝文帝拓跋弘在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让鲜卑人改用汉族的服装;提倡和鼓励鲜卑人与汉族人通婚,孝文帝娶的袁贵人、罗美人、郑光华三位妃嫔都是汉族女子;朝廷上通用汉语;迁都洛阳的鲜卑人都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的鲜卑族人皆改为汉姓,其中的车非氏族人中有一著名人物叫车非·路头,为忠意将军、宣城公,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423年在位)所依重之臣,他以善良著称于整个北魏王朝,自己已经单称车路头,其后代即改汉字单姓车氏,族人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车非姓第二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北周、隋朝时期重臣周摇,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据史籍《隋书·周摇传》、《通典·氏族五》记载:隋朝时期有重臣周摇,他的祖先与北魏拓跋氏同源,为普乃氏,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鲜卑族普乃氏皆改为汉姓周氏。到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八年(周闵帝元年,公元557年),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字陀罗尼,公元542~557年)登基时,赐周摇复姓为车非氏,即称车非摇。到北周静帝宇文衍大定元年(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高祖文帝杨坚(公元541~604年)登基后,车非摇又恢复为周氏,即称周摇。

在周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帝王赐姓为姓氏者,称车非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车氏。

车非姓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桂阳郡:亦称南平郡,治所在郴县,即今湖南郴州,辖今湘南粤北。桂阳历史悠久。桂阳上龙泉村有距今一万八千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址,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年代相符,被誉为“龙泉文化”。公元前二十六世纪,祖神作耒于郴,教民耕种,桂阳之嘉禾(今嘉禾县)被视为禾仓堡,桂阳留下“神田占岁”的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桂阳属荆州楚地,《史记》记载:“游腾为公仲画策曰:请中封以桂阳为小令尹,则有楚。”可见桂阳与楚国的开成与兴旺同龄。至秦统一六国,施行郡县制,全国设三十六郡,桂阳为郴县地,属长沙郡。秦末汉初,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分湖南地一国四郡始置桂阳郡,辖长沙郡南部及粤北地区,先后领郴、临武、便(永兴)、耒(耒阳)、南平(蓝山)、桂阳(连州)、阳山、含匡、曲江、浈阳、阴山等十一县。至公元963年郴州桂阳郡设桂阳郡军事(郴州军)废去郡的建制,桂阳郡史长达一千一百六十五年。南北朝时期,桂阳郡曾一度改为桂阳国,唐朝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朝廷设桂阳监于平阳县城,直属朝廷管辖,专事冶炼。宋朝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桂阳监升为桂阳军,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桂阳军升为桂阳路,设总府。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桂阳路改为桂阳府,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桂阳府改为桂阳州。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桂阳州升为桂阳直隶州,隶衡永郴桂道。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至今。

南平郡:晋改南郡治,治所在作唐(故城在今湖南安乡北);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曹魏时期缩小。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诸国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两朝均立都于长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朝时期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原址统称为西安。

淮南郡:汉高祖刘邦时期曾置淮南国,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后改郡,迁治寿春(今山西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朝时期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朝时期为寿州寿春郡。另外,唐朝时期有一淮南道,治所在扬州,其时辖地包括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唐朝中叶以后,淮南道置淮南节度使,治所仍在扬州。

昭陵郡:秦朝时期,境内分属长沙郡及黔中郡。西汉初期始置昭陵县。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辖地置昭陵郡,治所在昭陵,即今湖南省邵阳市。西晋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为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而改名邵陵郡,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即今城区,为境内建郡之始。唐朝时期设邵州,与邵阳县同在今城区。

车非姓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昭陵郡:以望立堂。

车非姓源流

一、车非(車非)chē fēi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鲜卑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后魏献帝次兄为普氏;孝文改为周氏;至金水公摇,周闵帝赐姓车非氏。”后或改为单字姓“车”。

姓车非的名人

暂未收录姓车非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