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下次访问!请记住:本站域名:xiao.fun
输入汉字查字典,比如输入“

张姓的起源_姓人口在各个省份排名走势图和地区分布 姓张的历史名人

张姓的基本资料

“张”字拼音:zhāng,“张”属于常用字,“张”字部首是:弓,构造是:弓长,繁体字和笔画为:張:11;张的五行属性是,自『小开心查询(xiao.fun)』收录本姓氏,已经有2527人次浏览。

张姓全国人口约 9540 多万,属最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3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在下图的“张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进行查看分析。

张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走势图根据北宋、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及1982年、1987年、1995年、2006年、2007年、2013年、2014年、2018年、2019年的张姓的人口排名名次得出的走势图,的节点为当前时期未统计到张姓排名。

张姓网民地区分布和张姓人口地区分布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张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宋朝时期,张姓大约有4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为宋朝第三大姓。张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省。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7%,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陕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肃、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国形成了华北、西北和中原地区张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张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张姓人口的36%,江苏省成为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南方赣浙苏、北部晋鲁冀豫陕两大块张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到近85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7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张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

张姓起源(来源)

张姓主要源自:姬姓聂姓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中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显示,张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2、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张姓郡望

郡望共有26个,分别是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内郡、上谷郡。

张姓堂号

总堂号:清河堂

分堂号:百忍堂,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一本堂,二铭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三箧堂,于斯堂,大本堂,大忍堂,五眼井张祠,中和堂,文星祠,文星堂,文德堂,世恩堂,世德堂,本立堂,四益堂,永思堂,永庆堂,芝泉堂,存着堂,存善堂,光裕堂,曲江堂,亦政堂,守经堂,聿修堂,孝思堂,志合堂,芹馀堂,两铭堂,序源堂,祀先堂,青湖堂,东聚堂,忠文堂,忠孝堂,尚义堂,尚德堂,味芹堂,明伦堂,明义堂,垂裕堂,和德堂,金陵堂,念德堂,建本堂,草圣堂,持纪堂,思存堂,思孝堂,思则堂,追远堂,衍庆堂,叙伦堂,峻德堂,凌云堂,务本堂,培本堂,萃敬堂,崇本堂,崇德堂,敦本堂,焕文堂,清河堂,张在公祠,绍忍堂,报本堂,万石堂,敬宗堂,敬睦堂,敬爱堂,敬翠堂,棣萼堂,顺德堂,集成堂,复古堂,诒谋堂,敦九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尊经堂,尊礼堂,道生堂,裕裔堂,睦族堂,爱敬堂,诚心堂,雍睦堂,义芬堂,源远堂,福人堂,嘉顺堂,嘉会堂,寿康堂,聚星堂,鸣珂堂,种德堂,毓秀堂,横渠堂,乐育堂,德成堂,德征堂,馀庆堂,庆馀祠,燕诒堂,燕翼堂,树德堂,积庆祠,积庆堂,笃亲堂,亲睦堂,凝远堂,济美堂,彝伦堂,怀义堂,怀德堂,宝鉴堂,继忍堂,铁耕堂(共136个)

张姓源流

一、(張)zhāng

现行最常见姓氏。据有关部门统计,张姓系我国现行最大姓氏之一,总人口在一亿以上,分布几遍全国各地。汉、满、蒙、回、鲜、壮、京、黎、水、苗、怒、白、彝、羌、土、侗、布朗、纳西、土家、布依、赫哲、仫佬、仡佬、拉祜、景颇、阿昌、基诺、哈尼、门巴、锡伯、东乡、撒拉、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风俗通》注云:“张、王、李、赵,黄帝赐姓。”

2、又,其注引《唐书·世系表》云:“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赐姓张。”

3、郑樵注云:(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仕韩,此即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按:弧星,《姓氏词典》引作“张星”,误),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世,《姓氏词典》引作“始”),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赵有张谈,韩有张开地,赵、韩分晋,皆张侯之裔也。此以字为氏,系出解氏。

4、或为高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金张浩,辽阳人,本姓高氏,东明王之后。曾祖霸,仕辽为张氏。”

5、或为蒙古族人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明赐元人姓名:哈喇尼敦曰张善;藏布曰张志义。”

6、或以地名为姓。《续通志·氏族略·总论·以国为氏》:“金特嘉氏,其先世居张皇堡,尝以张为氏。”此以地(国)为氏,出自女真族。

7、清代高丽族亦有张姓,散处易州、望京等地方。见《清通志·氏族略》。

8、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清代满族之爱义氏、罕楚氏、彰锦氏、扎拉哩、扎库塔、颜札、赫乌里等多个姓氏或改为张氏。

9、或为韩氏所改。汉张良,本韩公族,避秦难改姓张。

10、《姓氏考略》据《方舆纪要》注云:“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龙佑那,白族之先。《中国人的姓名·白族》亦载:“三国诸葛亮赐仁果九代孙龙佑那张姓。”

11、《三国志·魏志》载:魏将张辽,本姓聂,改为张氏。

12、《中国人的姓名·白族》又载:唐赐南诏国大首领将军乐进求张姓。乐进求,本无姓,后为张乐进求。

13、彝族之张姓,则由“都卑普”(蜂族)、“对素普”(鸟族)、“薄以鱼普”(虎族)、“阿鲁普“(獐族)、“那普”(黑族)等所改,见《中国人的姓名·彝族》。

14、羌族之张姓,则由“耶给”所改。本为人名,汉意“獐子”,以名为姓,盖取其汉意“獐”之音,谐以汉姓“张”而得。

15、土族之张姓,则由“姜加·孔”、“姜加·阿寅勒”所改。土族语“姜加·孔”,意为姜加人;“姜加·阿寅勒”意为姜加村,后或取其首音“姜”,谐以音近似之汉姓“张”(或作“章”)而为单姓。

16、赫哲族之张姓,由则“瞻”字音讹而得。或称:“张凯喜本不姓张,民国初年在登记他祖父的名字时,执笔人认为其祖父的名字语音太长,不好写,便以其祖父的官名‘瞻仁大人’的第一个‘瞻’改写成‘张’。”

17、苗族之张姓,今贵州之台江一带有分布,由万姓所改。

18、阿昌族之“张”姓,则出自“喇准”;或称汉张姓融入阿昌而为“喇准”氏。

19、基诺族之张姓,分布於云南之景洪,由“谢也撒”所改。

20、锡伯族之张姓,则由张佳氏所改。

21、东乡族之张姓或始自大湾头门宦创始人穆罕因底尼。相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阿拉伯人。穆罕因底尼到临夏传教时比较贫困。到东乡地区以后,大湾头的群众送给他九亩地。此后,他以一个侨居的传教士逐渐成为自耕自食的东乡族人。由于大湾头的人都姓张,穆罕因底尼随乡入俗也姓了张,取名张玉皇,字普吉,后来人们就把大湾头门宦称为张门门宦。大湾头的张姓人,原来是汉族,后皈依了伊斯兰教,连同姓氏一同融入东乡族。

22、达斡尔族之张姓,则由札模氏所改,系出倭哷哈拉。后或取“札莫”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姓“张”而得。注(14)——(22)参见《中国人的姓名》。“出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张氏谱图》云有四十三望(《姓氏考略》)。”汉代有张骞,出使西域;又有张衡,发明家;又有张机,医家;三国时蜀有张飞、魏有张辽;唐代有张九龄;明代有张煌言;当代有张大千。

姓张的历史名人大全

共检索到:201位姓张的历史名人:

1、张挥(ZHANG HUI),远古。

名人张挥的画像

张挥画像

传为远古黄帝第五子。母彤鱼氏,为黄帝第三妃。封于迁严山,因耽武艺,观弧制矢造弓,张罗网以取禽兽,帝赐姓为弓长之张。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锡山张氏宗谱》。

2、张仲(ZHANG ZHONG),字广明,号仲甫,周代隐居梓潼七曲山(今属四川)。

名人张仲的画像

张仲画像

西周贤臣。官至周宣王时卿士,以孝友著称。像取自清宣统元年修《四川汉州张氏族谱》。

3、张道陵(ZHANG DAOLING),34—156,原名张陵,世称张天师,汉代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

名人张道陵的画像

张道陵画像

东汉道士。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曾任江州令,后弃儒习道,入蜀住鹄鸣山,以符水咒法治病,创立教派,入道者需输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张道陵半身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锡山张氏宗谱》。

4、张骞(ZHANG QIAN),?—前114,汉代汉中成固(今陕西成固)人。

名人张骞的画像

张骞画像

西汉官吏。历官大中大夫、校尉,封博望侯,又历卫尉、中郎将,大行,两次奉命出使西域。张骞题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张骞头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无锡修张氏宗谱》。

5、张松(ZHANG SONG),?—212,汉代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名人张松的画像

张松画像

东汉末谋士。官刘璋别驾。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6、张禹(ZHANG YU),?—113,字伯达,汉代襄国(今河北邢台)人。

名人张禹的画像

张禹画像

东汉大臣。明帝永平八年举孝廉。历官章帝扬州刺史、下邳相、修水利,民得温饱,和帝永元六年入为大司农、拜太尉,迁太傅,录尚书事,安帝初封安乡侯。张禹画像取自宋人绘《朱云折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张禹像取自清嘉庆修《浙江富春张氏宗谱》。

7、张仲景(ZHANG ZHONGJING),150—219,名机,汉代南阳郡(治今河南南阳)人。

名人张仲景的画像

张仲景画像

东汉末医学家。学医于同郡张伯望,尽得其传。初举孝廉,传献帝建安中官长沙太守。时大疫流行,乃钻研《内经》、《难经》等古医书,博采众方,所著《伤寒杂病论》,碾转流散,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

8、张良(ZHANG LIANG),?—前186,字子房,汉代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

名人张良的画像

张良画像

西汉初大臣。祖与父相继为韩相。募力士于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后从刘邦,为主要谋士,高帝六年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张良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张良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愿从赤松子游图轴》清张风绘。张良题跋坐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张良题跋全身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张良侧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张良半身像取自清宣统元年修《四川汉州张氏族谱》。张良立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9、张衡(ZHANG HENG),字平子,汉代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

名人张衡的画像

张衡画像

东汉官吏、天文学家、文学家。通《五经》,贯六艺,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时征拜郎中,迁太史令,后迁侍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征拜尚书卒。创制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作《东京赋》、《应间赋》、《思玄赋》。

10、张苞(ZHANG BAO),三国涿郡(治今河北涿县)人。

名人张苞的画像

张苞画像

三国蜀汉大将张飞之子。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11、张飞(ZHANG FEI),167—221,字益德,三国涿郡(治今河北涿县)人。

名人张飞的画像

张飞画像

三国蜀汉大将。与关羽共事刘备。刘备入川以后拜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张飞立像取自南薰殿历代圣贤名臣像。张飞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12、张辽(ZHANG LIAO),169—222,字文远,三国雁门马邑(今山西代县)人。

名人张辽的画像

张辽画像

三国魏大将。历官中郎将、裨将军、荡寇将军、征东将军、前将军,封晋阳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本内容只列出前12位历史名人,更多张姓名人请访问“历史名人”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