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下次访问!请记住:本站域名:xiao.fun
输入汉字查字典,比如输入“

冯姓的起源_姓人口在各个省份排名走势图和地区分布 姓冯的历史名人

冯姓的基本资料

“冯”字拼音:féng,“冯”属于非常用字,“冯”字部首是:冫,构造是:冫马,繁体字和笔画为:馮:12;冯的五行属性是,自『小开心查询(xiao.fun)』收录本姓氏,已经有1679人次浏览。

冯姓全国人口约 860 多万,属最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29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在下图的“冯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进行查看分析。

冯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走势图根据北宋、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及1982年、1987年、1995年、2006年、2007年、2013年、2014年、2018年、2019年的冯姓的人口排名名次得出的走势图,的节点为当前时期未统计到冯姓排名。

冯姓网民地区分布和冯姓人口地区分布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冯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

春秋战国时期

冯姓迁徙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郝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冯亭,为人果敢而有谋,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御史大夫冯毋择等。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冯姓起源(来源)

冯姓主要源自:归姓姬姓

汉族冯(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出自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拓拔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

源于蒙古族盖珠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源于满族乌苏氏富思库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冯姓郡望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

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郡置已难以考证。

京兆郡:亦称京兆、京兆尹,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

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

冯姓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市义堂:战国时的冯驩是孟尝君家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收帐,他把所有债户都叫来,宣布将债书烧掉,给所有的债户解决了困难,大家感激不尽。

始于堂:冯氏远祖始于周代。族谱载:“受姓始祖毕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绪业,武王践位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县毕原,康王十二年保鳌东郊,厥后支子采食于冯邑,即始平郡。子孙去邑为氏,书作冯。”始平乃冯氏发祥之地也。

同舆堂:根据史籍《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同岁,自幼又是同学,后来娶了高祖的妹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

冯姓源流

一、(馮)fé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汉、满、蒙、回、京、苗、瑶、壮、黎、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世本》云:“归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

2、又据《元和姓纂》注云:“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於冯城,因氏焉。”此则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冯姓为盘瑶十二姓之一,相传明洪武四年。“冯姓盗偷桂林省库银,逃走连州羊古山落居……冯姓改为鸟字鳳(凤)。”

4、黎族之冯姓,居海南保亭,相传为王姓所改,盖因“抽签改姓”。

姓冯的历史名人大全

共检索到:32位姓冯的历史名人:

1、冯文孙(FENG WENSUN),春秋战国。

名人冯文孙的画像

冯文孙画像

战国魏诸侯,毕公高之后,襄王十七年(前302)食邑冯城,去邑为冯,为受姓之始祖。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毘陵冯氏宗谱》。

2、冯奉世(FENG FENGSHI),?—前39,字子明,汉代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人。

名人冯奉世的画像

冯奉世画像

西汉大将,年三十余乃学《春秋》,习兵法,以卫侯使出使大宛,大败莎车,擢光禄大夫,迁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毘陵冯氏宗谱》。

3、冯野王(FENG YEWANG),字君卿,汉代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人。

名人冯野王的画像

冯野王画像

西汉大臣,冯奉世子,以父任为太子中庶子,累迁陇西太守、左冯吁翊、大鸿胪、上郡太守。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毘陵冯氏宗谱》。

4、冯异(FENG YI),?—34,字公孙,汉代颖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人。

名人冯异的画像

冯异画像

东汉名将,初为王莽郡掾,监五县,后归刘秀破王郎,平河北,诸将论功,退处树下,军中号“大树将军”,秀即帝位,封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冯异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冯异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冯异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毘陵冯氏宗谱》。

5、冯媛(FENG YUAN),?—前7,史称冯婕妤,汉代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人。

名人冯媛的画像

冯媛画像

西汉嫔妃,冯奉世女,汉元帝时入宫为婕妤,帝游虎圈,有熊逸出,欲上殿,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为帝所重, 后立为昭仪。子封为中山王,尊为中山太后。哀帝即位,为傅太后诬陷,自杀。冯媛像取自南宋摹女史箴图。冯媛挡熊像取自清金廷标绘《婕妤挡熊图》,故宫博物院藏。

6、冯慈明(FENG CIMING),?—616,隋代信都长乐(今属福建)人。

名人冯慈明的画像

冯慈明画像

隋代官吏,北齐皇室,年十四为淮南王参军,入隋,累拜尚书兵曹郎,李密兵围东都,奉旨追击被执,不屈被杀。像取自1916修《江苏毘陵冯氏宗谱》。

7、冯蘩(FENG FAN),756—826,字子华,唐代青州(今山东潍坊)人。

名人冯蘩的画像

冯蘩画像

唐代官吏,仕至歙州刺史。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绩溪冯氏家谱》。

8、冯万石(FENG WANSHI),唐代。

名人冯万石的画像

冯万石画像

唐代官吏,进士。累官至平章事。像取自1915修《江苏无锡冯氏宗谱》。

9、冯纯(FENG CHUN),五代十国润州(今江苏镇江)人。

名人冯纯的画像

冯纯画像

五代南唐大臣,仕至户部尚书。像取自清道光修《浙江长兴德聚堂冯氏家谱》。

10、冯道(FENG DAO),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十国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名人冯道的画像

冯道画像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大臣,好学能文,唐末历事刘守光及河东监军张承业,后梁为太原掌书记,后唐建立,充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明宗即位,拜端明殿学士,官至宰相。后晋仍为宰相,后汉、后周为太师。冯道有《昌乐老叙》。后唐至后周间曾主持校定《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监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冯道题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

11、冯京(FENG JING),1021—1094,字当世,宋代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

名人冯京的画像

冯京画像

宋代大臣。皇祐元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哲宗即位,迁知大名府,以太子少师致仕。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毘陵冯氏宗谱》。

12、冯恺(FENG KAI),字智荣,宋代建炎初扈驾南渡迁居姑苏(今江苏苏州)。

名人冯恺的画像

冯恺画像

宋代大臣,累官工部尚书。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毘陵冯氏宗谱》。

本内容只列出前12位历史名人,更多冯姓名人请访问“历史名人”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