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下次访问!请记住:本站域名:xiao.fun
输入汉字查字典,比如输入“伯苏

伯苏姓的起源_姓人口排名和分布 伯苏的历史名人

伯苏姓的基本资料

“伯苏”字拼音:bó sū,自『小开心查询(xiao.fun)』收录本姓氏,已经有203人次浏览。

伯苏姓全国人口不足千人,属稀有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0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在下图的“伯苏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进行查看分析。

伯苏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走势图根据北宋、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及1982年、1987年、1995年、2006年、2007年、2013年、2014年、2018年、2019年的伯苏姓的人口排名名次得出的走势图,的节点为当前时期未统计到伯苏姓排名。

伯苏姓网民地区分布和伯苏姓人口地区分布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伯苏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伯苏氏复姓是蒙古族、满族共有的姓氏,历史悠久,今仍在称呼使用,亦多汉化为苏氏、唐氏、谢氏、伯氏等,分别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辽东、喀喇沁为郡望。

伯苏姓起源(来源)

苏姓苏姓起源一

源于满族,出自名时期建州女真伯苏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族伯苏氏,满语为Baisu Hala,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

后多冠汉姓为苏氏、唐氏

伯苏姓伯苏姓起源二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族别速惕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蒙古别速惕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蒙古族氏族部落,出自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六世祖乞颜·海都之子乞颜·察剌海领忽,他收嫂为妻,生有一子,取名为乞颜·别速台。乞颜·别速台其人在蒙古族历史上非常著名,他后来以蒙古乞颜部中的勇猛之士为核心,组织了一个特别的军事组织,称别速台部族,其部族人即以其名字为姓氏,称“别速台氏”,即后来的“别速惕氏”部落。“别速惕”,即蒙语“勇士”之意。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历史过程中,别速惕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部族人骁勇善战,对成吉思汗忠心耿耿,其中大蒙古汗国的开国功臣哲别(只儿豁阿歹)、四大元老之一的迭该、大萨满古出古儿阔阔出等,均出自别速惕氏,后称伯苏特氏博尔苏特氏、白苏特氏、博苏特氏等。但是,后来别速惕部首领居功自傲,与成吉思汗之间发生了权位冲突,甚至发展到参与札木合领导的扎答兰部袭击成吉思汗的老营,但最后还是被成吉思汗所灭,收部归内,化入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部。到了元朝时期,即有女真族人、达斡尔族人引“伯苏特”为姓氏者,满语为Baisute Hala,成为满族、达斡尔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佛阿拉地区(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一带),还有简化称伯苏氏、博尔苏氏、白苏氏、博苏氏者。

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伯苏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鹿氏白氏、苏氏等。

伯苏姓郡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喀喇沁:喀喇沁旗(县)建制始于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乙亥,公元1635年),原称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旗历史悠久,境内有距今八千~七千五百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六千五百#六千三百年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六千~五千年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等遗址,距今四千二百年的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现和文物出土,考古发掘出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以原始农耕为主,兼营渔猎和畜牧业定居生活。进入夏王朝以来,喀喇沁旗大地先后为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奚、契丹、汉、女真、蒙古诸民族领地。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中原有着密切联系,活动在旗境内的先民们弯弓跃马,指点江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据《诗经》《商公布玄鸟》及荀子《成相篇》载:商的先祖契及其子孙,在紫蒙之野和磔石地方生息三百余年,紫蒙之野即今老哈河中游两岸。战国后期东胡族对燕国北境构成军事威胁,燕将秦开南沙败东胡,构筑长城,沿线设置五郡,今喀喇沁旗境属右北平郡辖。魏、晋两朝以后,鲜宇文部东造成建牙帐于紫蒙川。唐贞观年间,设饶东乐都督府、公漠都督府,喀喇沁旗境分属两府。后梁贞明二年(丙子,公元916年),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国。耶律·阿保机吸收汉文化,拓展缰土,创契丹大小字,兴办农牧业,成为雄居北方的强大政权。旗内耶律·琮墓葬记载耶琮为耶律家庭中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在辽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旗内发现的辽代文物证明辽朝暑期农物业生产兴旺,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农耕于野,工居于肆,商贾于市”的繁荣景象。金国灭辽国后,战争频仍,经济衰退,旗内石泉沟古战场讲述着金戈铁马、血染青山的历史。元朝建立后,喀喇沁旗境属上都路辖区。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蔑(济拉玛)为后来迁居喀喇沁地区的兀良哈部的先祖。深山古刹龙泉寺记述在元世祖至元年间,一位姓张名智然的和尚千里迢迢从字西咸宁来到此地传播佛教,兴建寺庙。龙泉寺成为周边地区佛事活动的中心。清朝对大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三年一会盟,各杞萨克旗独立执政,由清廷直接统辖。清廷对蒙旗王公贵族封官晋爵,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杞萨克固鲁思奇布为贝勒,第三任杞萨克班达尔沙晋郡王,第八任杞萨克喇特纳锡第被清廷赐封亲王衔,地位显赫。十家公主陵虽然陵寝无存,但石牌坊仍告诉人们,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元1692年),一位清廷的金枝玉叶、康熙大帝的第五女下嫁喀喇沁右翼旗,公主下嫁虽为清廷和亲政策但也为塞外蒙旗带来了手工业、建筑业、园艺种植等技术。为稳定边缰,清朝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后九次巡视喀喇沁地区。辛亥革命成功后,喀喇沁右旗杞萨克贡桑诺尔布组建蒙古王公联合会并发表声明“诸王公赞成共和,同建民国”。民国年间,喀喇沁地区属热河省管辖,东北沦陷时期为伪热河省辖区,抗日战争结束后,喀喇沁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建立,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并一直沿用至今。

伯苏姓堂号

辽东堂:以望立堂。

喀喇沁堂:以望立堂。

伯苏姓源流

一、伯苏(伯蘇)bó sū

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喀喇沁地方,乃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姓伯苏的名人

暂未收录姓伯苏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