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下次访问!请记住:本站域名:xiao.fun
输入汉字查字典,比如输入“

侯姓的起源_姓人口在各个省份排名走势图和地区分布 姓侯的历史名人

侯姓的基本资料

“侯”字拼音:hóu,“侯”属于非常用字,“侯”字部首是:亻,构造是:亻ユ矢,繁体字和笔画为:侯:9;侯的五行属性是,自『小开心查询(xiao.fun)』收录本姓氏,已经有595人次浏览。

侯姓全国人口约 370 多万,属最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74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在下图的“侯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进行查看分析。

侯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走势图根据北宋、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及1982年、1987年、1995年、2006年、2007年、2013年、2014年、2018年、2019年的侯姓的人口排名名次得出的走势图,的节点为当前时期未统计到侯姓排名。

侯姓网民地区分布和侯姓人口地区分布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侯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当代侯姓的人口已达300余万,为全国第七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31%,其次分布于辽宁、安徽、湖南、广东、四川、山东、黑龙江,这七省的侯姓又集中了36%。河南居住了侯姓总人口的12%,为侯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北部豫冀晋、南部湘粤、东北地区三块高比率侯姓区域。侯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侯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在豫晋陕、冀京津、辽吉、宁蒙黑大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渝黔东部、山东大部、安徽北部、鄂湘大部、粤桂北部、云南南端,侯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有的达到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5%,居住了大约67.6%的侯姓人群。在蒙黑北端、山东东南、皖苏中部、湖北东南、湖南东部、江西西部、闽粤交界地、广东南部、广西中部、云南中部、渝黔西部、四川、甘宁南部,侯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2%~o.33%之间,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居住了大约23.7%的侯姓人群。

侯姓起源(来源)

侯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

侯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以爵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中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据《金乡长侯成碑》记载,春秋初期,郑庄公的弟弟叔段因谋反,为郑庄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辉县),故又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他的儿子共仲姓侯,从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起源二

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云: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侯姓起源三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

北魏有代北复姓侯奴氏侯伏氏,进入中原后皆改为汉字单姓“侯”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仓颉的后代,据《汉上谷长史侯相碑》所记载:“侯氏,出自仓颉之后。”仓颉,即苍颉,史书中说他是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始者。相传他是今河南南乐县人。《周地记》说:“仓颉姓侯冈氏,名颉”。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今陕西白水县),简称为侯氏。《通志·氏族略》所记,鲜卑族中有一支部落,原为复姓“侯莫陈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由于其后裔逐渐被汉族同化,于是将姓氏省略为单姓,将其改为侯氏。由此可得知,侯姓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

侯姓起源四

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历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杀死,其子孙逃难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起源五

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仓颉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

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

河南密县仓祖的正传后代、孔门弟子郢公、字炎宋,因葬于仓祖坟旁而被追封为侍圣公爵。郢公炎宋列昭字辈共七十六代。当郢祖拜学孔门时,孔子谓之曰:“侯氏世有功德于民乎?盖郢始祖造字以有书契,代结绳正无穷功德也。”侯氏世家有不世功德于民,大都是因为郢祖的先人发明了汉字,以字记录代替了结绳记事。

侯姓郡望

上谷郡,战国燕时开始置郡,秦朝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丹徒郡,秦朝时置丹徒县,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为北魏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侯姓堂号

“上谷堂”、“却币堂”、“救赵堂”、“勤慎堂”、“壮悔堂”等。

“却币堂”、“救赵堂”这两个堂号有共同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侯姓源流

一、hóu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峡江,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苗、彝、瑶、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於侯,子孙以为氏。”(按:此当以国为氏。然郑樵云:“或云‘夏后氏之裔封於侯’,无义。未闻有国号‘侯’者也。”)(2)郑樵注云:“姬姓。晋侯缗之后也。二十八年(按此晋缗侯二十八年,当鲁庄十六年,亦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而灭亡。缗之子孙适他国,称侯氏,以爵为氏也。”

3、《姓氏考略》又注:“郑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

4、为北魏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魏书·官氏志》云:“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其引《路史》云:“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

5、郑樵又云:“后魏有侯植(按:《中文大字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郑有侯宣多,生晋,汉末徙上谷,裔孙恕,为北地太守,因家北地山水。四世孙植,从魏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吐,其后复旧。是侯植,乃侯宣多之后)从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屯氏,其后复旧,改为侯氏。是侯伏氏、贺屯氏(或贺吐氏)亦改为侯氏。望出上谷。”

姓侯的历史名人大全

共检索到:6位姓侯的历史名人:

1、侯君集(HOU JUNJI),?—643,唐代豳州(今甘肃宁县)人。

名人侯君集的画像

侯君集画像

唐初大将。少事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其策居多,世民即位,累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参议朝政。九年,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副李靖大攻吐谷浑。还进吏部尚书,有誉于时。侯君集因太子承乾虑废,曾引问自安计,及事发,被捕下狱问斩。侯君集像取自清刘源绘,朱圭刻,清康熙七年苏州柱笏堂刻本《凌烟阁功臣图》。

2、侯峒曾(HOU TONGCENG),字豫瞻,一字广成,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

名人侯峒曾的画像

侯峒曾画像

明末官吏。天启五年进士,历官南京武选司主事、江西提学参政、浙江右参政,有《仍贻堂集》。侯峒曾像为明画家曾黥、张翀合绘,上海博物馆藏。侯峒曾半身像为明人绘。

3、侯歧曾(HOU QICENG),?—1647,字雍瞻,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

名人侯歧曾的画像

侯歧曾画像

明末学者。侯峒曾弟。国子生,文行与峒曾齐名。明亡后,以留宿起兵抗清之陈子龙,被捕,不屈死。侯歧曾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侯歧曾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4、侯涵(HOU HAN),1620—1664,初名泓,字研德,晚改名涵,号掌亭,明代南直隶嘉定(今属上海)人。

名人侯涵的画像

侯涵画像

明末学者。诸生。学问广博,凡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医药卜筮、浮图老子之书,无不涉猎,有《掌亭集》、《玉台金镜文》。侯涵像取自清光绪四年重刻道光本《练川名人画像》。

5、侯震旸(HOU ZHENYANG),1569—1627,字得一,号启东,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

名人侯震旸的画像

侯震旸画像

明代官吏。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官行人、吏科给事中,忤魏忠贤,谪归。侯震旸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侯震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6、侯方域(HOU FANGYU),1618—1654,字朝宗,明末清初河南商丘人。

名人侯方域的画像

侯方域画像

明末清初文人。侯恂子。少时为复社、几社诸名士所推重,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号四公子。南明弘光时险遭阮大铖迫害,曾入史可法幕。入清,应顺治八年乡试,中副榜。文章富才气,与魏禧、汪琬号清初三家。侯方域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侯方域像取清沈塘绘《侯朝宗像》(局部),南京博物院藏。侯方域立姿像、侯方域坐姿像均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