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下次访问!请记住:本站域名:xiao.fun
输入汉字查字典,比如输入“

韩姓的起源_姓人口在各个省份排名走势图和地区分布 姓韩的历史名人

韩姓的基本资料

“韩”字拼音:hán,“韩”属于常用字,“韩”字部首是:韦,构造是:十日十韦,繁体字和笔画为:韓:17;韩的五行属性是,自『小开心查询(xiao.fun)』收录本姓氏,已经有1861人次浏览。

韩姓全国人口约 880 多万,属最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28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在下图的“韩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进行查看分析。

韩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走势图根据北宋、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及1982年、1987年、1995年、2006年、2007年、2013年、2014年、2018年、2019年的韩姓的人口排名名次得出的走势图,的节点为当前时期未统计到韩姓排名。

韩姓网民地区分布和韩姓人口地区分布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韩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宋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0.78%,排在第二十五位。韩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韩姓总人口的25.6%。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这三省韩姓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四川、安徽四省,又集中了24%的韩姓人口。形成了以豫冀鲁皖、陕川为中心的两大块韩姓聚集地。而湖南和两广地区是当时韩姓人口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0.67%,排在第二十九位。山西和山东一跃并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1%。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北、甘肃、浙江,这六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两省,又集中了14%的韩姓人口。宋元明600年里,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韩姓人口增长比率为负值,人口在减少。韩姓是北方地区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到惨重的损失。期间人口主要向西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重新形成了晋冀鲁、陕甘、浙苏三大块韩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韩姓人口近884万,为中国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0.68%。河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14%。在中国的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江苏、辽宁、安徽、山西、黑龙江、陕西,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韩姓人口。形成了以山东中部为中心,向东南、东北、西北以及东方辐射,长江以南的省份少韩姓的状况。从明朝以来的近600年间,韩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韩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的倾向。韩姓在人群中分布以长江为界,分高频率北方区、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区。在晋冀鲁豫、京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吉黑、陕宁北部、皖苏北部,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8%以上,有的达到1.6%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居住了大约66.5%的韩姓人群。在陕宁南部、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部、皖苏南部、上海、湖北、重庆、四川北部、浙赣北端、湘黔北部、海南,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o.88%,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1%,居住了大约20%的韩姓人群。

韩姓起源(来源)

韩姓主要源自:姬姓

1、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其裔韩厥事晋复封韩原,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见姓纂。】信都氏韩厥氏之元系康,釆于赵,蔺为蔺氏,哀侯少子婼,采于平,为平氏婼氏张氏灌氏;信之派又有,韩余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2、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韩姓渊源

①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②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满语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满语为Hanyan Hala,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满语为Hegiri Hala,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③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④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⑤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满语为Harkala Hala,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韩姓郡望

颖川郡: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昌黎郡:后魏永兴中时置郡,以昌黎(今辽宁省辽东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

韩姓堂号

泣杖堂:出自汉朝韩伯愈孝母事典。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

昼锦堂: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名“昼锦堂”。其后裔以“昼锦堂”为堂号。

韩姓源流

一、(韓)h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上海,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峡江,云南之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藏、鲜、侗、傣、水、苗、土家、布依、仡佬、柯尔克孜、锡伯、撒拉、保安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韩氏宜出于昌意之子韩流(按:黄帝孙),故尧时有仙人韩终。”

2、郑樵注云:“姬姓之别族。出晋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是为武子。食采韩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赐毕万韩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为献子。晋景公之时,作六卿,献子在一卿之位。从其始封,遂为韩氏,世为晋卿。”韩原在今陕西之韩城县南。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注引《左传·疏》云:“韩为秦灭,复以国为氏。”此则以国为氏,亦系出姬姓。

4、又引韦昭《国语·注》云:“宣王命韩侯为侯伯,后为晋所灭。”是周宣王之时韩已封人,为侯爵,且为诸侯之长。其后或以国为氏,其地当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此韩之所出,既不同于韩原(按: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境;或云在荣城、万荣之间)之封——以邑为氏;又不同于战国之韩,其地在今陕西韩城县南——以国为氏。虽可能亦为姬姓,终究支属不同。

5、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出大汗氏改为韩氏。”望出南阳、颍川。

6、或为蒙古族姓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明赐元人姓名,实哈塔曰韩以谦。”又,为蒙古族喀尔喀氏所改。本部落名,遂以为姓。或取其首音谐其近似音“韩”而为单姓。

7、清代高丽族亦有韩姓,散处易州、开城府等地方。

8、或为清代满族姓罕扎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9、或由锡伯族哈斯胡里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近似音之“韩”而为单姓。

10、为撒拉族著姓,素有“十个撒拉九个韩”之说。其源有二:其一,由“王(君主)”之音译“汗”谐“韩”而得。元亡明兴,撒拉族首领神宝归附明朝,封为土司,更名韩宝,韩姓成了撒拉族的根子姓。《元史》卷九:本朝自世公至今土司成璋仅四人耳,其得姓之由,询之成璋云:“番俗称其主皆为‘汉’,转为平音则为‘韩’。考唐回纥、吐蕃皆称可汗,合而言之,则有韩音。故撒喇(拉)族土司亦韩姓,理或然也。”其二:或为王姓所改,此则以汉意“王”转为音译“韩”(汗)。清初名将王进宝,原系甘肃靖远人,长子出继舅氏,改以外家姓韩,名玉山(起功)。

姓韩的历史名人大全

共检索到:27位姓韩的历史名人:

1、韩非(HAN FEI),约前280—前233,即韩非子,亦称韩子,春秋战国韩国人。

名人韩非的画像

韩非画像

战国末期哲学家。韩诸公子之一,与李斯同师事荀子,主张不务德而务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所著《孤愤》、《五蠹》等传入秦。秦攻韩,迫非至秦,秦王悦之。后为李斯。姚贾陷害,入狱自杀。有《韩非子》。

2、韩信(HAN XIN),?—前196,汉代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名人韩信的画像

韩信画像

西汉诸侯王,封淮阴侯,一代名将。秦二世二年,从项羽,为郎中,不受重用,亡归刘邦,任连敖、治粟都尉,经萧何力荐,任大将军。建议邦东向以图天下,将兵击魏破代,下燕取齐。汉四年任相国,次年为齐王。韩信继与邦围歼项羽于垓下。西汉立,改封楚王,都下邳。有告信谋反,高祖伪游云梦而执之,贬为淮阴侯。高祖十年,陈狶反,与信暗通声气。其舍人举报信谋反发兵袭吕后、太子。为吕后与相国萧何计诱入长乐宫,被斩。韩信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韩信题跋全身像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韩信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王孙一饭图》为明谢时臣绘;《漂母饭信图》为清黄慎绘;《韩信胯下受辱图》、《漂母舍饭图》为清任伯年绘,中国美术馆藏。《胯下受辱图》为晚清画家钱慧安绘。

3、韩擒虎(HAN QINHU),538—592,原名豹,字子通,隋代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东)人。

名人韩擒虎的画像

韩擒虎画像

隋代大将。韩雄子。容仪魁伟,有胆略,好读书。仕北周,袭父爵,以军功迁和州刺史。入隋,文帝欲图江南,特拜擒虎为庐州总管,委以平陈之任。伐陈为先锋,直捣金陵,执陈后主。进位上柱国,封寿光县公,终凉州刺史。韩擒虎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韩擒虎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4、韩愈(HAN YU),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卒谥文,世又称韩文公,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

名人韩愈的画像

韩愈画像

唐代官吏、文学家。德宗贞元八年进士。幼孤,由嫂扶养,及长,尽通《六经》、百家学。董镇宣武,辟为巡官,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宪宗元和中,历迁国子博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韩愈上表极谏帝遣使迎佛骨入禁,贬潮州刺史,改袁州。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后以吏部侍郎为京兆尹。工诗文,自成一家。经其指授,皆称韩门第子。有《昌黎先生集》。韩愈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韩愈听颖师弹琴取自明杜堇绘《古贤诗意图·听颖师弹琴》,故宫博物院藏;韩愈题跋版画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韩愈全身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韩愈题跋全身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韩愈肖像、韩愈画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韩愈石刻像清道光元年武士魏题记题诗。

5、韩熙载(HAN XIZAI),902—970,字叔言,五代十国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

名人韩熙载的画像

韩熙载画像

五代南唐大臣。少隐嵩山。后唐庄宗同光中进士。工文章书画,名闻京洛。父韩光嗣坐事诛,奔南唐,历官校书郎,滁、和、常三州从事,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太常博士,擢知制诰,累官中书舍人,户部侍郎。韩熙载李煜时改吏部侍郎,拜兵部尚书。才气逸发,多艺能。衣冠常制新格,为当时风流之冠。尤长于碑碣。然性细谨,蓄妓数十辈,纵其出入。有《拟议集》、《定居集》。韩熙载画像均取自《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南唐顾闳中绘,故宫博物院藏。

6、韩次卿(HAN CIQING),字亚二,宋代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移居余姚(今属浙江)。

名人韩次卿的画像

韩次卿画像

宋代官吏,韩穆次子,仕至浙江行省参议、奉政大夫。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姚江韩氏宗谱》。

7、韩珑甫(HAN LONGFU),字寿三,宋代余姚(今属浙江)人。

名人韩珑甫的画像

韩珑甫画像

宋代官吏,韩竦子,仕至奉政大夫、广东提举。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姚江韩氏宗谱》。

8、韩穆(HAN MU),字子雍,宋代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名人韩穆的画像

韩穆画像

宋代官吏,韩膺胄八子,仕至迪功郎、建昌丞。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姚江韩氏宗谱》。

9、韩琦(HAN QI),1008—1075,字稚圭,号赣叟,宋辽金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名人韩琦的画像

韩琦画像

北宋大臣。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历官右司谏、体量安抚使、枢密直学士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枢密副使、出知样扬、郓、定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右仆射,封魏国公,拜司空兼侍中,有文集。韩琦肖像取自南薰殿历代圣贤名人像。韩琦版刻像半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韩琦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姚江韩氏宗谱》。

10、韩世忠(HAN SHIZHONG),1089—1151,字良臣,宋辽金延安(今属陕西)人。

名人韩世忠的画像

韩世忠画像

南宋名将。年十八以敢勇从军,钦宗即位,迁武节大夫,高宗建炎三年,授武胜昭庆军节度使,守镇江,以八千众阻十万金兵渡江,绍兴六年,授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置司楚州。在楚十余年,金人不敢犯。韩世忠绍兴十一年与岳飞、张俊等同被召入朝,任枢密使,解除兵权。因诋排和议,疏桧误国,后罢为醴泉观使。岳飞冤狱,世忠独诘桧曰:“‘莫须有’何以服天下!”。孝宗时追封蕲王,谥忠武。韩世忠画像取自传为南宋画家刘松年所绘《中兴四将图》,藏故宫博物院。韩世忠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韩世忠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11、韩竦(HAN SONG),字辛入,宋代余姚(今属浙江)人。

名人韩竦的画像

韩竦画像

宋代官吏,韩次卿长子,仕至宣教郎。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姚江韩氏宗谱》。

12、韩膺胄(HAN YINGZHOU),字勉夫,宋代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名人韩膺胄的画像

韩膺胄画像

宋代官吏,韩治四子,历仕朝请大夫、直秘阁知饶州。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姚江韩氏宗谱》。

本内容只列出前12位历史名人,更多韩姓名人请访问“历史名人”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