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下次访问!请记住:本站域名:xiao.fun
输入汉字查字典,比如输入“

李姓的起源_姓人口在各个省份排名走势图和地区分布 姓李的历史名人

李姓的基本资料

“李”字拼音:lǐ,“李”属于常用字,“李”字部首是:木,构造是:木子,繁体字和笔画为:李:7;李的五行属性是,自『小开心查询(xiao.fun)』收录本姓氏,已经有2377人次浏览。

李姓全国人口约 1.01 亿,属最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2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在下图的“李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进行查看分析。

李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走势图根据北宋、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及1982年、1987年、1995年、2006年、2007年、2013年、2014年、2018年、2019年的李姓的人口排名名次得出的走势图,的节点为当前时期未统计到李姓排名。

李姓网民地区分布和李姓人口地区分布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李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国形成了围绕中原地区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带,这个地带由冀豫鲁、晋陕、川湘赣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组成。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面对战乱和屠杀的受害群体首先是大姓汉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区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明朝时期,江西为李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3.3%。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地,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7%。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间,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减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的赣苏浙闽、华北的晋冀豫鲁两大块李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38%。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3%。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图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约占了国图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赣浙闽台、苏皖大部、桂南、海南、粤东、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约占了国土面积的21.6%,大约19%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李姓起源(来源)

李姓主要源自:嬴姓姬姓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李姓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赵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秦代原有的邯郸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2世纪末)改为赵郡。相当于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此外还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

李姓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此外还有赵郡堂,平棘堂等。

李姓源流

一、

李姓分布: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7.9%,为中国第一大姓。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而在东南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李姓起源:

1、源自嬴姓。帝高阳氏之裔陶为尧大理(掌刑法长官),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商纣王之时,理徵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正逃难至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2、汉中李氏源出巴西宕渠(故城在今四川渠县东北)氐人,天下大乱,后迁于汉中杨车坂,魏武帝克汉中,李虚率众归顺,拜为将军又迁于略阳北土,复号巴氐,见《晋书》。

3、北魏时改代北叱李氏为李氏,见《魏书·官氏志》。

4、阆州李氏丁零(即高车族)人,源出代北鲜于氏,世为豪族,后乞赐姓李,见《旧唐书》、《金石萃编》。

5、太原李氏,源出回鹘。唐时阿跌部落在贞观时内附,以部为氏,后因功赐姓李氏,遂家于太原,见《新唐书》等。

6、京兆李氏,源自契丹,其先为契丹酋长,见《通鉴》。

7、金城李氏,源自沙陀,其先本号朱邪,出于西突厥人。唐贞观中,沙陀都督朱邪尽忠归顺,赐姓李氏,遂为沙陀贵种,见《旧五代史》等。

8、杨城,妫州李氏,源自奚人,亦为唐所赐姓,见《新唐书》。

9、高平李氏,源自靺鞨人,隋末有突地稽部酋长,率部归,居营州,授金紫光大夫、辽西太守,后徒高平,赐姓李,见《新唐书》。

10、幽州李氏,源自靺鞨人,其先本姓茹茹,唐时茹常居幽州,以战

李姓名人:

李耳,周时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著《道德经》。

郡望:

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台湾李姓曾被迫改用玉理、岩理、理光、中里、金里、里见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均恢复为李姓。

姓李的历史名人大全

共检索到:179位姓李的历史名人:

1、李冰(LI BING),春秋战国。

名人李冰的画像

李冰画像

战国时官吏、水利家。秦昭王时任蜀郡守,发动民工,分岷江为内外二支,修堤作堰,即今之都江堰,灌溉田亩万顷。又开凿溷江,疏通沫水,治文井江,并在广都开凿井盐。李冰塑像立于都江堰二王庙正殿

2、李牧(LI MU),?-前229,嬴姓,春秋战国柏仁(今河北邢台隆尧人)。

名人李牧的画像

李牧画像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得到武安君的封号。秦始皇十八年(前229),赵王迁中秦国离间计,听信谗言夺了其兵权,不久将其杀害;三个月后赵国即灭亡。

3、李固(LI GU),94—147,字子坚,汉代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

名人李固的画像

李固画像

东汉大臣、学者。李郃子。历官议郎、荆州刺史、泰山太守、将作大匠、大司农、太尉。受诬,下狱死。李固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李固像取自清道光十年木活字本《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4、李广(LI GUANG),?—前119,汉代垅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

名人李广的画像

李广画像

西汉名将。历官郎、武骑常侍、骁骑都尉、陇西、北地、雁门太守,未央都尉、右北平太守、边郡太守。任职四十余年,匈奴畏惧,不敢犯边,称之为飞将军。因迷路被责,自刭死。李广侧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李广射石图为清任颐绘,中国美术馆藏。李广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5、李郃(LI HE),字孟节,汉代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

名人李郃的画像

李郃画像

东汉大臣、学者。李颉子。和帝时为汉中户曹史。举孝廉,累迁尚书令、司空。永宁元年免官。安帝死,复起为司徒,封涉都侯,不受。年八十余卒。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6、李颉(LI XIE),汉代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

名人李颉的画像

李颉画像

东汉官吏,游太学。官至博士。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7、李陵(LI LING),?—前74,字少卿,汉代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

名人李陵的画像

李陵画像

西汉将领。汉武帝时任骑都尉,出击匈奴,矢尽力竭而降。单于以为右校王,以女妻之。《苏李别意图》为五代南唐周文矩绘。李陵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8、李燮(LI XIE),134—?,字德公,汉代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

名人李燮的画像

李燮画像

东汉官吏。李固少子,年十三,父遇害,隐名埋姓为酒家佣十余年。历官议郎、安平相、河南尹。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9、李延年(LI YANNIAN),?—约前89,汉代中山(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人。

名人李延年的画像

李延年画像

西汉武帝宠臣。李夫人兄,本乐工,坐法宫刑,给事狗监。妹得幸于武帝。善歌,又善为新变声。武帝耽于祠祀,延年为造新声。为协律都尉,与帝共卧起。李夫人死,宠幸渐疏。后坐罪族灭。

10、李膺(LI YING),110—169,字元礼,汉代颖川襄城(今属河南)人。

名人李膺的画像

李膺画像

东汉大臣,初举孝廉,历官青州刺史,渔阳、蜀郡太守,转护乌桓校尉,后为河南尹。反对宦官专权,屡遭党锢下狱死。李膺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李膺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11、李忠(LI ZHONG),?—43,字仲都,汉代东莱黄(今山东黄县)人。

名人李忠的画像

李忠画像

东汉大将。刘玄时为都尉,与任光同奉刘秀,为佑大将军,封武国侯。从征伐。光武即位,更封中水侯。建武六年,迁丹阳太守,起学校,习礼容,选用明经,垦田增多。官至豫章太守。李忠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12、李通(LI TONG),?—42,字次元,一作文元,汉代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

名人李通的画像

李通画像

东汉大将。初仕王莽,为武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绿林军起,与刘秀定计举兵。刘玄更始时任大将军,封西平王。娶秀妹伯姬。光武即位,为卫尉,封固始侯,后拜大司农,居守京师,旋为前将军,位至大司空。李通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本内容只列出前12位历史名人,更多李姓名人请访问“历史名人”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