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下次访问!请记住:本站域名:xiao.fun
输入汉字查字典,比如输入“

魏姓的起源_姓人口在各个省份排名走势图和地区分布 姓魏的历史名人

魏姓的基本资料

“魏”字拼音:wèi,“魏”属于常用字,“魏”字部首是:鬼,构造是:禾女鬼,繁体字和笔画为:魏:18;魏的五行属性是,自『小开心查询(xiao.fun)』收录本姓氏,已经有1067人次浏览。

魏姓全国人口约 600 多万,属最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45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在下图的“魏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进行查看分析。

魏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走势图根据北宋、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及1982年、1987年、1995年、2006年、2007年、2013年、2014年、2018年、2019年的魏姓的人口排名名次得出的走势图,的节点为当前时期未统计到魏姓排名。

魏姓网民地区分布和魏姓人口地区分布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魏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今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古为任城)一带形成大郡望。此时,魏姓还有一支迁入今四川。

魏无忌的六世孙魏歆因在西汉时任钜鹿郡太守,封曲阳候,封地巨鹿郡下曲阳,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郡下曲阳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今江西,或迁入今福建等地。

盛唐时,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

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中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中国一大姓氏。

魏姓起源(来源)

魏姓主要源自:隗姓姬姓芈姓

魏姓起源一

魏姓源出隗姓。夏商时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终发展为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后被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姓魏,已有4000年历史。

魏姓起源二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三家分晋事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

魏姓起源三

魏姓出自芈姓,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为芈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秦昭王),曾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南阳邓州穰东一带),号穰侯,魏冉之族后裔皆姓魏,这支魏姓有2300年历史。

魏姓起源四

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源于氐族,南北朝时期孝文帝到洛阳后,向百姓征重税,民不聊生。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聚众万人起义,自号“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对抗北魏王朝,但最终被镇压。魏揭被杀,其余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兀良哈氏改汉姓为魏;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个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汉姓为魏氏、周氏吴氏等。在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魏姓郡望

魏姓的郡望主要有钜鹿、任城等。

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钜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三国魏置任城郡(今山东省微山县一带)。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

魏姓堂号

敬爱、治礼、十思、钜鹿、九合等。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钜鹿堂:魏姓因钜鹿郡为望,故也以“钜鹿堂”为其堂号。

魏姓源流

一、wèi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均有分布。汉、佤、鲜、哈尼、鄂伦春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中文大字典》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注云:“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於毕,其后国绝。裔孙万,为晋献公大夫,封於魏,河中河西县也,因为魏氏。”郑樵亦注:“始祖毕公高封於毕,为毕氏,(按:杜预曰:‘毕在长安西北,今长安县西有杜山。’)毕陌至毕万事晋,封於魏”。(按:杜预曰:“‘魏在河东河北县。’河北,今为平陆县,陕州治有魏城,后虽迁徙不常,自封魏之后皆号‘魏’,子孙以国为氏。”)(2)为芈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史记》注云:“芈姓改魏者,秦之穰侯魏冉是也。”

3、或为高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氏》载:“宋魏了翁本姓高,养于姑魏,冒姓魏氏。”

4、佤族之魏姓,则由佤语姓氏“希奈”而改,或改为“肖”。

5、鄂伦春族之魏姓,则由魏拉依尔(按:亦译作“魏拉依嫩”)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魏”而得。春秋时晋有魏剻;汉有魏相,定陶人,御史大夫;唐代有魏征;明代有魏忠贤。

姓魏的历史名人大全

共检索到:32位姓魏的历史名人:

1、魏相(WEI XIANG),? —前59,字弱翁,汉代济阴定陶(今属山东)人,后徙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

名人魏相的画像

魏相画像

西汉大臣。少学《易》,为郡卒史。昭帝时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迁河南太守。宣帝即位,征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建言削弱霍氏之权,宣帝善之。地节三年,代韦贤为丞相,封高平侯。卒官。魏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2、魏延(WEI YAN),?—234,字文长,三国南阳义阳(今河南南阳)。

名人魏延的画像

魏延画像

三国蜀汉大将,累迁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3、魏华(WEI HUA),唐代馆陶(今属河北)人。

名人魏华的画像

魏华画像

唐代官吏、书法家,魏征次子魏叔瑜次子,仕至太子左庶子。为子时至孝。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4、魏明(WEI MING),唐代移居余姚(今属浙江)。

名人魏明的画像

魏明画像

唐代官吏。历仕莫州司马、右赞善大夫。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5、魏謩(WEI MO),793—858,字申之,唐代内黄(今属河南)人,祖籍馆陶(今属河北)。

名人魏謩的画像

魏謩画像

唐代大臣。魏徵五世孙。大和七年进士历官左拾遗、谏议大夫、判弘文馆事、汾州刺史、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户部、吏部尚书,言论切直,无所畏避,官终守太子少保。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6、魏叔璘(WEI SHULIN),唐代馆陶(今属河北)人。

名人魏叔璘的画像

魏叔璘画像

唐代官吏。魏徵第四子。仕至礼部侍郎,为酷吏所杀。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7、魏叔玉(WEI SHUYU),字思润,唐代馆陶(今属河北)人。

名人魏叔玉的画像

魏叔玉画像

唐代官吏。魏徵长子。仕至光禄寺少卿。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8、魏元忠(WEI YUANZHONG),?—707,字尚节,唐代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名人魏元忠的画像

魏元忠画像

唐代大臣。太学生。历官直中书省、殿中侍御史、洛阳令、为酷吏陷害,流放三次,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兵部尚书、侍中、中书令,封齐国公,贬思州务川尉,途中卒。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9、魏知古(WEI ZHIGU),647—715,字学诗,唐代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

名人魏知古的画像

魏知古画像

唐代大臣。乾封元年进士。历官著作郎、兼修国史、吏部侍郎、黄门侍郎、户部尚书、侍中,封梁国公,后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0、魏徵(WEI ZHENG),580—643,字玄成,唐代馆陶(今属河北)人。

名人魏徵的画像

魏徵画像

唐初大臣。历官隋武阳郡丞、唐太子洗马、谏议大夫,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受诏总撰定《周书》、《隋书》,时称良史,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素有胆识,每犯颜规谏,拜太子太师。魏徵全身像取自清刘源绘,朱圭刻,清康熙七年苏州柱笏堂刻本《凌烟阁功臣图》。魏徵像取自清顾沅辑,清道光十年刻《古圣贤像传略》。魏徵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1、魏良瑞(WEI LIANGRUI),宋代余姚(今属浙江)人。

名人魏良瑞的画像

魏良瑞画像

宋代官吏。应贤良科。仕至从政郎。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2、魏了翁(WEI LIAOWENG),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宋代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

名人魏了翁的画像

魏了翁画像

南宋大臣、学者。庆元五年进士。历知嘉定、汉州、眉州,入为兵部郎中、工部侍郎,遭诬复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佥枢密院事,后除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知福州、福建安抚使。魏了翁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师友雅言》等。魏了翁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魏了翁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魏了翁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本内容只列出前12位历史名人,更多魏姓名人请访问“历史名人”进行查询。